有人說,碳中和就像5G,是一個跨時代的東西。如果你不去融入,就會被時代所孤立,就像很多老人被智能手機“拋棄”一樣。
事實上,對于環保企業來講,碳中和非但不是麻煩,反而蘊含著很大的商機,應該是積極投身其中才對。
如何投身?一些嗅覺敏銳的企業已經有所行動,甚至有動作快的已經開始享受到碳中和帶來的一波福利了。
這不,3月2日,受兩會等利好因素影響,節能環保、碳中和概念股大幅走高,博天環境、中材節能漲停,先河環保、遠達環保等個股漲幅也分別達到16.76%和3.03%。
巧合的是,同一天,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舉行一年一度的“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”,主題也正好是“低碳視野下產業新趨勢”。
會上,不少環保企業介紹了自己在碳中和方面的想法和做法,范圍涉及環境監測、大氣治理、污水處理、資源回收等,幾乎涵蓋環保產業的各個領域,很多做法都非常有借鑒意義,值得大家學習。
01 環境監測: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需求大增
碳中和帶來的商機,首先可能就是體現在環境監測領域。
原理與幾年前PM2.5治理帶來的商機一樣,治理好不好,數據說了算,監測是基礎。
實現碳中和,一個重要的機制是碳排放交易。而要想進行碳排放交易,首先就要把碳排放量的數據說清楚。在這方面,國際上有兩種方法,一種是核算法,一種是實測法。美國以實測法為主,歐盟則是兩種方法并行。
而隨著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推進,我國市場對于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的需求也將快速增加,這些都將是監測企業的機會。
環境商會副會長、先河環??偛藐悩s強表示,目前,已經有不少地方政府和環境管理部門已經在與先河環保進行接洽,比如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,他們與先河環保合作,選定石家莊市一家熱電廠實施安裝“大氣碳排放監測系統”,先河環保為其提供3套固定污染源排口二氧化碳監測儀,以及4套廠界二氧化碳監測儀,同時還有一套整體智慧管控平臺,對熱電廠的碳排放數據進行監測和分析。
此外,先河環保還跟河北辛集、唐山,以及河南、廣東、四川等地的客戶進行了接洽,這些客戶大部分的要求是——希望進一步明確區域內的碳排放總量,提升碳排放核算數據的準確性、實時性,從而為接下來的碳達峰、碳中和實施路徑提供數據參考。
基于這些需求,先河環保也提前儲備了一些技術,比如二氧化碳自動監測儀、甲烷自動監測儀、溫室氣體傳感網絡監測儀等,可以滿足污染源排放CEMS、企業無組織排放監測、城市及農村監測、碳超級站及碳背景站監測等不同場景的應用。
通過這些手段,他們就可以從源頭、過程、末端的整體上對企業、城市、農村、背景做一個溫室氣體的全方位監測,然后再用監測標準來反演碳達峰路徑。原來的濃度是多少?實施碳達峰之后是多少?哪些森林可以吸收多少溫室氣體等?提升碳排放精細化管理水平。
除了最基礎的監測,基于監測而衍生出來的碳交易、碳資產管理等也可能是未來的風口。在這些方面,先河環保也已有所布局。他們已與碳管理咨詢合作伙伴共同開展了碳資產管理、碳交易咨詢,碳金融、節能減排技術咨詢,林業碳匯開發咨詢,碳達峰路徑規劃,碳管理技術人員培訓等業務。
02大氣治理:從末端治理走向過程管控
數據基礎有了,下一步就是開展治理工作。在這方面,傳統的大氣治理企業可謂是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。
原因有兩方面:一方面,業務線上,從傳統的脫硫、脫銷、除塵,到新增加的減碳,這些事都是一脈相承的;另一方面,客戶線上,大氣治理企業的客戶大多是能源企業,而他們正是碳減排的大戶。
當然,大氣治理企業受到碳達峰、碳中和的影響也是首當其沖的。環境商會執行會長、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就表示,碳中和目標沒提出之前,能源行業的規劃比例是火電為主,新能源為輔;碳中和目標提出后,整個格局剛好倒過來了,變成了新能源為主,火電成了補充。
這樣一來,對于像清新環境這樣的大氣治理企業,其存量的運營業務就會受到很大影響。比如火電的發電量會降低,有的地方甚至會減少到3000小時數,這樣一來就會淘汰掉很多基礎差的小企業,只有那些技術先進的、超臨界、超超臨界的才能活下來。
在這樣低負荷的情況下,大氣治理企業如何提供環保服務?采用什么樣的模式?
李其林表示:未來可能很多電力集團都將把精力和資本投入到新能源投資上,那么傳統的存量業務就需要集中化的第三方公司來運營,這將是大氣治理企業的機會。
另一方面,在新能源的增量部分,儲能的技術、調峰的技術、能源系統的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等,都需要技術方面來支撐,所以這些也是清新環境的關注點。
總的思路,就是“環保與節能的協同創新”。從原來的末端治理,轉變成為電力客戶、工業客戶做過程當中的管控,包括資源利用方面、節能方面等,甚至還要走到前端的控制。
去年,清新環境進行了一次大的并購,花了8個多億收購了一個余熱利用資產包,其中包括18個余熱發電廠,就是希望能夠在提高能效、節能減排上有所突破。
03 污水和固廢:成為“資源管理者”
提起碳達峰、碳中和,感覺都是監測和大氣企業的事,與污水和固廢企業似乎沒啥關系,真的是這樣嗎?
環境商會執行會長、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表示,對于污水處理廠來講,圍繞碳達峰、碳中和的目標,其升級改造的核心應該是“可循環”,要把從生活污水中收集進來的,過去看成是有害物質的東西,通過一定的技術、運營、節能降耗工作等,達到各項能源、資源的再平衡。
這方面,首創股份已經在北京東壩建成了一個試點,目前還在后續裝修過程中,未來將對公眾開放。
固廢方面,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說,比如有的企業做家電分拆回收,這本身就是一個碳中和的過程。還有建筑垃圾,過去的房子都是鋼筋水泥結構,一旦拆除,剩下的都是建筑垃圾,不好處理,成為公害。未來建筑都建成鋼結構框架,填充材料采用可回收材料,所有的材料都是可再生的,那樣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碳中和。
實現碳中和,外企做得可能比國內企業更早一點。環境商會執行會長、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/董事總經理黃曉軍就表示,威立雅現在已經不稱自己為“環境企業”了,而是叫做“世界資源管理者”,其含義就是對于所有能源材料的管理,尤其是二次能源材料的管理。
從大方向上講,就是盡可能地減少對于一次能源的使用,因為一次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,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。
作為環境企業,表面上看是在末端治理,實際上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,前端與末端的界別會越來越模糊。通過環保的技術和商業模式,逐漸引入循環經濟,反過來優化源頭的能源結構,這樣一來環保企業也可以在源頭減排上為企業做出很大貢獻。
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,過去10年,環保產業主要是圍繞著PM2.5這個指揮棒在做事,目標是消滅霧霾。未來10-30年,則要圍繞CO2這個指揮棒。
可能現在環保企業還無法講出很多的碳中和故事,說出很多的商業模式等等,因為這個命題才剛剛提出來,也就3-4個月。但未來,環保企業肯定會圍繞碳中和講出很多的故事來。
畢竟,對于中國環保產業來講,2021年只是“碳元年”,未來的路還很長。隨著“2030年碳達峰、2060年碳中和”目標的推進,中國環保企業將面臨與國企環保企業一樣的問題,克服一樣的困難。
在這一過程中,中國環保企業一定會趕上或超過國際環保企業的水平,中國的環保產業也將越來越好、越來越壯大。
提交關閉